(圖片翻攝自換日線)
出走至今已經 3 年了, 出國工作者的唯一代名詞似乎仍只有「台勞」。 而身為「台勞」之一的我 思考著自己所背負的外在觀感時, 使我更加正視目前「年輕人出走潮」的課題, 也期待社會用更多元且全面的方式看待這個現象, 並導正很多人對此事的錯誤觀感。
趕緊接下去看看...
出去闖、乃至在海外工作, 都會讓年輕人的舞台不只是台灣,而是面向世界。 因為,在生活與工作環境中, 你面對到的自己,是世界眼中的你; 面對到的他人,是你眼中的世界。 這樣的經歷, 能讓那些人的視野有機會變得更加寬宏、 看到更多人生的可能,不論用哪種層面看, 我都不覺得這會是件壞事。
我常常不得其解, 究竟為什麼「台勞」這個詞彙會如此流行、 來源又是什麼。直到這陣子與幾位星國與香港的 工程師在新加坡的一間餐廳聊天時, 才發現,台灣媒體與一些「專家學者」, 都把近幾年台灣青年的出走歸咎於「低薪現象」: 因為經濟發展的負面影響, 找不到未來與希望的那群人, 就相繼奔向經濟更好、 薪資更多的地方去找機會。
依照他們的觀點,年輕人成群的出走, 僅是因為低薪的困擾: 他們認為,年輕人出走, 是為了逃離台灣這個相對不好的環境, 近年更凝結成一股風潮, 形成他們現在所謂的「低薪出走」現象。
當我跟這群來自香港與星國的工程師討論至此時, 頓時恍然大悟, 發現這樣的思考方式著實錯得離譜。 不可否認, 低薪與負面環境狀態是年輕人出走的推力之一, 但是絕非主因。 在我採訪了將近四十幾個從台灣到星國 與其他東南亞國家如柬埔寨、菲律賓、 印尼等地區的台灣人後, 他們給我的出走原因都不是逃離, 而是:發展性與世界觀。
我在海外工作時, 遇到很多的同事與客戶都是來自歐美的青年、 甚至星馬的年輕人,他們很明白, 若需要無可取代的價值與競爭力, 海外工作與實習的經驗會是一個不錯的選項。 因此,出國這件事對於他們和家人及社會而言, 都是習以為常的事。 或許背後有著教育、媒體或是文化等原因, 這裏就不探究。 但可想而知,這些體驗的初衷, 全都是為了能去看看世界, 並練習與世界接軌。 所以當我發現一些星國友人, 積極前往台灣讀書、工作時, 並不會感到意外。
而當其他國家的青年 都很驕傲自信地勇於向外拓展時, 我們應該要有所警覺, 為什麼台灣社會中沒有這種鼓勵的氛圍? 因為大家把它當成「問題」, 並且認為這個「問題」來自低薪這個單一因素, 只要它消失了,也就不會有出走潮了。
殊不知在多年後, 一如《世界是平的》的概念延伸, 科技的成本會更低、資訊的取得更扁平、 世界更沒有界線, 人人都更輕易地遊走於世界各國時, 這樣的出走不但不會是個「問題」、 「現象」,反而是長遠且不可擋的趨勢。
可以理解害怕改變的人性在面對趨勢時, 會有的反應。而在這個轉變的時期, 若高喊出人人都該世界化, 或許就像幾十年前高喊人人都該網路化時, 引來側目。 只是,不管認可與否, 台灣地區每年逐漸上升的出國工作人次、 與世界各國青年離鄉工作的成長數字, 終將證明「台勞」這類帶有貶意的詞語, 在思考出走的邏輯糾正下, 將隨著逐漸加快的全球移動趨勢而消失。
延伸閱讀:
本文獲換日線授權轉載刊登,原文於此 未經授權,請勿轉載!
( 責任編輯 : CMoney編輯/ Susan ) 好文章 分享給朋友吧~ |
2015-11-1 23:19 上傳 下載附件 (56.79 KB) 1
地址在水湳市場附近全家巷子右轉!開放預約時間時間早上10:00 至1
2016-1-10 22:50 上傳 下載附件 (296.5 KB) 20
sponsored links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sponsored links今天和一斑馬來朋友喝茶,他們帶了一條馬來妹出